12月2日下午,bevictor伟德官网“悲鸿讲堂”系列讲座第五十六讲成功举办。主讲人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孙志钧教授,讲座主题为“中西融合—我的创作之路”。bevictor伟德官网绘画系王水清担任学术主持,副院长刘明才担任学术评议。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长牛宏宝、党总支副书记别敏、绘画系吴冰,我系付阳华、王传播等院内外线上、线下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演讲人:孙志钧教授
孙教授认为,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,主要是走了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,他特别提到徐悲鸿、林风眠在中西融合之路上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艺术全面进入中国,中国画创作随即进入一个更广泛更多元的融合时期,该阶段也促使更多的画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传统。对于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,孙教授认为中西融合是其中必然发生的过程,不同民族、不同国家优秀文艺的相互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当代艺术视野的开阔繁荣,必然带来更多交融互借的可能性。中国画创新应该基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审美传统,从多角度切入,寻找可融合的因素,开展与世界的深度交流。孙教授特别强调,吸收别人优点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民族艺术的审美精神、形式特征。随后,孙老师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、求学背景详细阐述了自己数十年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,对不同阶段自己的代表作进行了从形式语言到作品内涵的深度解析。孙教授认为自身的中国画创作同样也取径中西融合的道路,在保留中国画基本笔墨形式的同时,他逐步尝试将西画的表现因素融入其中,力求与传统中国画图式、当代中国画流行面貌拉开距离,追求独立的审美品格。以其早期代表作《月夜》为例,孙教授详细讲解了自身的创作思路。针对传统中国画往往以人物画为主体的构图形式展现对空间的处理,却无法表现草原辽阔深远的局限,他吸收了西画光影、色调的表现手法,以清冷的环境色与传统线描、渲染技法相结合,再配以横长的构图、定点的透视,成功创造了草原幽静辽远的月色意境,备受广大读者赞誉。这样的成功探索也进一步坚定了孙教授中西融合的艺术创作理念。
评议人:刘明才副教授
主持人:王水清副教授
在主持评议环节,刘明才副教授总结了孙教授的讲座内容,特别提到孙教授讲述过程中看似平实,却十分重要一些表述,其中“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艺术探索,宁可没有多成功,我也坚决不重复自己,不重复他人”,尤其需要大家引起注意;通过孙教授的讲解,我们不难看到他在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。从工笔花鸟到工笔人物又到水墨人物,从相对精细的刻画到大写意的开拓,这种变化其实都是他对自己原有审美观念的突破,或者说对自己原有创作习惯一种打破,这种敢于“破而后立”的精神同样值得大家认真学习。
此外,孙教授的讲座里面还有一点需要大家关注,就是中西融合的核心是要扎根中国的土壤,扎根自己的生活,“以我为主,融通中外”,艺术家的创作应该紧密联系中国大地上的人、物、事,以此为基点,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手段,是倾向于西方、还是侧重于东方,那不过是第二位的事情了。
现场听众
在提问环节,现场师生们围绕中国画创作中的勾线问题、画面色调的处理问题,以及同学在中西融合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其他具体问题积极展开提问。孙教授都一一予以解答。最后,孙教授结合自身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勤思考、多创作,不仅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,也应在理论上有所创新。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。
孙志钧教授与bevictor伟德官网教师合影